台灣寵物公園亂象的結構性問題分析 11 - Travel of Rice 小米遊記
米爸碎碎念

台灣寵物公園亂象的結構性問題分析

近年來,台灣各地寵物公園頻傳犬隻互咬,甚至傷及他人的意外,反映出這些場域在規劃與管理上的結構性問題。本文將從四個面向「飼主責任」、「公園規劃與設施養護」、「社會教育功能」以及「政策與政治人物觀點」深入剖析亂象成因,並提出改進方向。

飼主責任缺失:知識不足、擬人化與放任行為

許多犬隻意外,其實源自飼主的責任心與知能不足。在台灣,不少飼主缺乏基本的動物行為知識,誤以為自己的寵物如人類孩童般懂事,對狗的警示信號與天性缺乏了解。

過度擬人化是常見現象,飼主把狗當成人看待,認為他們能理解人類的情緒和規則。然而專家提醒,我們應永遠記得寵物「他們真的不是人」,否則很容易因錯誤認知而導致意外

過度擬人化,往往造成飼主忽視動物本能,例如:狗可能因地域性或資源、保護主人等,而突然出現攻擊行為,這在飼主眼中卻可能被誤解為「一時情緒」而未加以防範。

同時,飼主普遍存在放任與疏忽的情況。一些飼主未盡到看管義務,帶犬隻外出時不使用牽繩或不及時制止不當行為,給公共安全埋下隱患 。

常有飼主遛狗不繫繩,導致狗狗撲咬路人或其他犬隻,甚至釀成嚴重傷害;在板橋就曾發生鬆獅犬未繫繩突然撲咬黃金獵犬,造成狗主人手臂被咬到見骨的事件

事後該鬆獅犬飼主,因違反動物保護自治條例而遭裁罰。法律雖有規範,但飼主往往沒有落實遵守。總體來說,許多飼主僅停留在「帶狗出門、撿便便」的表面責任,忽略了更深層的教養義務。

事實上,飼主責任不僅包含寵物生理照護,更包括對其行為的教導和社會化訓練。如何讓毛孩融入人類社會而不造成他人困擾,是飼主應盡的責任之一。

當飼主疏於管教,寵物缺乏社會化訓練,就容易出現攻擊、撲人等行為,危及他人安全。這些責任缺口直接導致寵物公園內外事故頻傳,也加深了社會對飼主的不信任感

小米如果遇到比較激動,不太會保持距離的狗,會適時的示弱。良好的犬社交,他們會互相保持一個距離,不會造成其他犬隻壓力。

公園規劃與設施養護:空間設計缺陷與管理不善

從硬體環境看,許多寵物公園的規劃與維護明顯不足,難以提供安全友善的活動空間。常見問題包括:

大小犬混雜區域

現有狗公園往往未充分區分大型犬與小型犬活動區。在台北市,僅有腹地面積超過700平方公尺的20處狗公園劃分了大小犬區,其餘場地一律大小狗混用。

這種設計導致大犬誤傷小犬的事件屢屢發生。不少飼主反映,每當大型犬闖入小犬遊戲區都令人提心吊膽。

一位台北市議員甚至直言,大型犬與小型犬分區不足是亂象不斷的主因,呼籲動保處全面在各狗公園規劃專門區域,並針對具攻擊性的犬隻設置明確的規範與告示

然而,目前官方考量場地限制,對小於標準面的公園仍無意增設分隔,只計畫在個別案例(如萬華華中狗運動區)增建小犬區。區隔不足的情形短期內恐難根本改善。

敏捷設施不當

許多公園內設置了犬隻敏捷訓練器材(如跳台、平衡木、輪胎等),初衷是增加狗狗的活動樂趣,然而實務上卻引發爭議。

這類敏捷設施形同花瓶,一般飼主少有能力正確使用,敏捷訓練通常需要專業教練指導,而訓練師也不會帶狗到寵物公園使用這些裝備,因為規格和正式比賽的完全不同。

更嚴重是,不當或廉價的設備可能存在安全隱患,狗狗在缺乏保護措施下貿然攀爬跳躍,反而容易受傷

預算不該浪費在華而不實的敏捷設施上,它們對提升動物福利毫無助益,只會讓狗狗受傷。比起堆砌設施,一個開闊安全的草地可以自在奔跑,對大多數狗來說反而更重要。

草皮與環境維護不佳

國內多數寵物公園的地面草皮無法長期維持,啟用不久即被踩踏得禿瘦泥濘。這部分是規劃與養護不周所致。

一方面,公園應規劃輪替區域,讓草地定期休養生長;但目前全國各地寵物公園鮮少有輪養機制,導致草皮持續超載而死亡 。

再者,狗的尿液與排泄物滲入土壤會加速草皮腐死 ,若管理單位未能勤於清理、定期翻土種草,久而久之整片場地就只剩光禿的黃土與坑洞。

排水不良也是常見問題,下雨後場地積水,使泥地更形濕滑骯髒,不僅滋生蚊蟲細菌,也容易讓奔跑中的狗狗踩坑滑倒受傷

以新北市新莊寵物公園為例,地方議員實地踏查時,發現園內遍地坑洞,有的深達15公分,顯見日常養護不全。狗狗喜歡挖洞,但管理單位未及時填補,雨水積存在坑洞中,更加危及奔跑時的安全

議員痛批市府疏於維護,直言寵物友善空間不該只是口號,安全與便利是最基本的要求。目前管理單位已承諾派員整平場地並改善排水,但此類問題在全國各地寵物公園屢見不鮮。

人性化配套不足

寵物公園不僅是動物活動場域,也是人與寵物互動的公共空間,理應兼顧人性的使用需求。然而許多場地在人本設施上明顯不足,如缺乏足夠的座椅、遮陽避雨的涼亭或樹蔭、夜間照明設備,以及便利的停車空間等

有的狗公園位處偏僻,或鄰近車流繁忙的交流道旁,家長們自己都不願帶小孩去那樣的場地遊玩 ,更何況要讓「毛小孩」在充斥蚊蟲或車噪的環境中放風。

台南市議員邱莉莉就指出,寵物運動公園在強調寵物活動的同時,也應照顧陪同飼主的需求,例如增設足夠的座椅和涼亭供人休息觀察,提升環境舒適度 。

否則,飼主待不住、看不清,自然也無法有效看管狗狗。綜上,硬體規劃與維護的疏漏大大降低了寵物公園原本的功能,不但無助於減少糾紛,反而可能誘發新的安全問題。

網友戲稱,他反而喜歡這種禿到剩下土地的寵物公園。因為這樣就不會誤觸那些,裝死不撿大便的飼主所製造的陷阱。

社會與教育層面:示範功能不足與毛孩家庭化的誤解

從社會角度來看,寵物公園原先被寄望為飼主責任的示範場域,一個讓守法友善的飼主聚集,彼此交流學習正確養寵觀念,同時向公眾展現文明國家,飼主該有風範的地方。然而現實情況是,這一教育示範功能在台灣尚未充分發揮,甚至有明顯不足 。

首先,寵物公園內缺乏常態性的宣導與規範執行。在理想狀態下,管理單位應定期於園內辦理飼主講座、行為訓練示範,或至少張貼明顯的守則,提醒進園者遵守。然而多數公園僅在入口豎立簡單告示牌,內容也往往流於形式,進入園區後幾乎沒有現場人員督導。

結果,一些飼主把寵物公園視為放狗休閒區,進園便任由狗兒自由奔跑,自己卻低頭滑手機或閒聊,對犬隻行為不加注意。若缺乏自律與互相監督,寵物公園將淪為不文明行為的放大鏡,而非提升飼主責任的教化場所。

其次,社會大眾對「伴侶動物」的認知落差,也是需要關注的層面。隨著少子化,加上疫情居家等因素影響,近年台灣飼養寵物的人口大幅增加,寵物數量已經超過孩童數,許多家庭視寵物如子女般照顧
。「毛小孩」一詞流行,顯示將寵物家庭成員化已成主流價值。

然而,社會對此現象的接受度與理解並不整齊。一方面,愛寵人士認為這代表文明與愛心,是家庭結構的新形態;但另一方面,也有不少人(尤其未飼養寵物者)對伴侶動物心存反感,認為有些飼主縱容寵物行為,侵擾他人卻要求社會包容。

誤解由此產生,部分飼主可能高估了他人對自己寵物的容忍度,覺得既然把寵物當孩子,別人理當如對孩童般寬待。然而在非愛寵人士眼中,沒有受到管束的寵物,可能是危險甚至討厭的存在,這種觀感差異導致社會上時有衝突。而許多飼主嘴巴上說寵物是家人,卻完全忽略其感受,也不願意多花時間去學習

事實上,飼主與非飼主族群的對立在台灣社會中日漸凸顯。許多衝突肇因於少數飼主缺乏公德心,例如遛狗不撿便、讓狗亂吠嚇人,導致不養寵物的人產生反感。

例如:在輕微的情況下,不喜歡狗的家長會教育小孩,狗會咬人、很髒,使得下一代從小對動物充滿恐懼偏見;更極端的例子,是有人在狗出沒的場所惡意放置毒餌毒狗,造成社會事件 。

這類敵意循環對人與動物都不利,凸顯出台灣在生命教育與飼主教育上的不足 。唯有從基礎教育著手,強化民眾正確對待動物的觀念,並對飼主進行責任教育(包括可能的資格考照制度),才能真正化解彼此的誤解,營造友善共存的環境 。

再次回到寵物公園本身,它其實可以成為縮小飼主與非飼主隔閡的社會緩衝區。如果管理良好,公園裡守規矩的飼主和乖巧的狗狗,能夠向旁觀的民眾展示和諧的一面,扭轉負面印象。

然而目前,多數寵物公園對進場犬隻和飼主缺乏門檻要求。相較之下,國外一些先進城市(如日本東京)規定,使用狗公園需事先登記犬隻晶片並檢附狂犬病疫苗證明,某些場合甚至要求通過基本服從訓練課程方可進入 。

這等於設立了「飼主責任示範區」機制:只有負責任的合格飼主才能使用場地,場內也常駐教育資源與工作人員維持秩序 。

反觀台灣,我們真正缺少的或許不是寵物公園的數量,而是這種對負責飼主行為的示範與篩選。當遵紀守法成為公園的通行證時,才能有效提升整體飼養風氣。可惜目前此方面的政策設計仍屬空白,有待相關單位借鑑推行。

社會與教育層面的欠缺,使得寵物公園沒能發揮預期的正向引導作用。為扭轉困境,除了硬體改善,更需加強人與觀念的軟體建設。在園內園外同步推廣尊重生命、飼主責任教育,讓愛寵家庭和周遭社區都能互相理解、包容共存。

政策與政治人物的盲點:建設至上卻忽略教育與法規落實

最後從政策層面檢視,台灣寵物公園亂象,背後折射出政府與政治人物在「寵物友善」議題上的結構性問題。近年來,各地政府每逢選舉或施政報告,常高喊要新建或增加寵物公園,彷彿數量上的成長即可體現動保政績。

然而,這種建設至上的思維往往流於表面,忽略了深層的配套措施。我們「真正缺的不是寵物公園,而是飼主責任」。若飼主教育不到位、相關法令不落實,再多的寵物公園也無法杜絕亂象。

目前政策上的結構性落差,表現在幾個方面:

立法與執法的缺口

雖然《動物保護法》及各縣市自治條例明訂了飼主義務(如外出繫繩、即時清理排泄物等),但執法上往往缺乏積極作為,多靠事後檢舉懲處,難以形成有效嚇阻

對於犬隻在寵物公園內的行為規範,更是幾乎真空地帶。當前多數狗公園,並未明文限制具攻擊性犬隻的進入,或要求其配戴口罩、防護,由此埋下風險。

一起比特犬咬傷人的事件曝光後,議員才驚覺北市狗公園對烈性犬並無任何標示規範,呼籲補強管理漏洞 。可見,過去政策制定時對安全細節考量不足

此外,對於飼主資格的管制(例如是否需要上課考照才能養犬)、定期強制寵物行為訓練課程等制度,我國尚未建立明確框架。這些原本應與硬體建設並重的軟性措施,長期被決策者所忽視

資源錯置與維運不力

政府投入預算興建寵物公園,但後續維護管理經費與人力編制,卻經常不到位。政績上看似新增了幾座亮麗場地,實則很多公園啟用剪綵後便缺乏積極管理,淪為「放生」狀態

更多是預算花在不恰當的地方,例如:耗費公帑,增設華而不實的敏捷設施,卻不願投入經費在人員巡查、草皮養護上

不該將預算浪費在沒意義的裝飾品上,維護場地安全與整潔才是重點 。目前各地寵物公園的草皮普遍失管,就是因為缺乏定期養護經費與計畫,導致設施形同虛設

而在教育宣導方面,政府鮮少編列專款辦理飼主教育活動。政策一味追求數量增加,而忽略了品質提升與永續管理,長遠而言難以收到實效。

政治承諾與問責的脫節:

許多政治人物將興建寵物公園作為討好愛寵選民的口號,每年喊得響亮,但對後續問題卻缺乏承擔。

當狗公園發生事故,官員與民意代表多半以個案處理態度,或簡單呼籲飼主自律了事,鮮少深究政策面的缺陷。這種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方式無助於解決結構問題,而這是台灣動保最大的障礙「只重末端,無視前端」。

我們應提高民眾寵物飼養的正確觀念,關鍵在於提升飼主責任感與態度 。責任背後是對生命的愛與尊重,而政府的角色應是營造制度環境來強化這種責任

遺憾的是,從中央到地方在寵物友善政策上多停留於口號階段,缺少配套的教育與法規執行力。比起頻繁新增硬體設施,我們更需要的是扎實的生命教育、飼主教育、資格考照與立法行動。唯有在這些根本處著手,寵物公園及整體動保亂象才可能真正改觀。

台灣寵物公園亂象的結構性問題分析 12 - Travel of Rice 小米遊記

總之,台灣寵物公園問題的解決之道,不在於增設多少場地,更有賴於觀念與制度的進步。政府與政治人物,若能從選票思維跳脫,真正傾聽專業建議,把資源投入在正確的地方(例如飼主培訓、園區維護、規範制定及嚴格執行),才能讓寵物公園發揮其應有功能,使寵物和人類都能安全愉快地共享公共空間 。

只有當飼主更有責任、政策更有遠見,寵物友善社會的願景方能落實,類似寵物公園的亂象才不會一再重演,「沒有責任的動保,什麼都保護不了」。

本文以下列米爸碎碎念文章為基礎架構:

註解來源:

  1. 勿把寵物過度擬人化
  2. 板橋上演鬆獅黃金獵犬大戰! 飼主急拉開被咬傷氣炸將提告 – 民視新聞網
  3. 議員曝北市狗公園”大犬咬小犬” 籲動保處全數規劃專門區域
  4. 新莊寵物公園現坑洞 安全性堪慮
  5. 議員邱莉莉—寵物公園設計落水狗 – 台南市議會
  6. 請市政府大肆興建改善眾多公園、建設設施的同時,請還給寵物一塊該屬於他們可以自由奔跑的草地!- 提點子 -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

贊助小米遊記

你可以購書幫助我們持續進行,不需費用、不管距離、不限人數《獨一無二的家人》校園巡迴生命教育。





相關


站外相關說明

站外相關使用Google搜尋自動產生,可尋找『台灣寵物公園亂象的結構性問題分析』相關資料或者圖片。如果網路資料過少,關聯性可能會非常的低。如需使用請點擊「查看站外相關」

查看站外相關


作者

檔案

米爸
米爸Travel of Rice 小米遊記
我是《Travel of Rice 小米遊記》的作者,大家都叫我米爸。
從年輕時期就投入網路應用與數位創新的領域,專長於社群機制設計與平台架構。過去曾以自己一手打造的原型系統,獲得資策會第1屆 IDEAS Show 評審獎第一名,並代表台灣前往國際舞台,勇奪 2008 DEMO CHINA「Demo God China」的優勝肯定。

這些年,我的重心從技術轉向教育。我與我最重要的女兒「小米」,一起投入由我在2014年發起的「FURKID 計畫」,希望透過教育與設計,真正降低台灣的寵物棄養率,也讓這個社會逐漸成為一個飼主與非飼主都能彼此尊重、包容共存的友善環境。

我相信,「寵物友善」不該只是方便飼主,而是要讓動物真正感到安心;生命教育,也不該只是摸摸動物、說說愛,而是要在孩子心中種下尊重生命的種子。這就是我和小米努力的方向。

小米遊記大事記要

評論

你還可以加入本平台相關社群和網友們互動

FB社團Line社群
訂閱
通知
0 評論
舊的
最新 投票最多
內聯反饋
查看所有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