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該被忽略的身體界線:動物也需要尊重。 11 - Travel of Rice 小米遊記
米爸碎碎念

不該被忽略的身體界線:動物也需要尊重。

大家都知道,陌生人不可以對他又親又抱,甚至去觸摸。你可能會吃上官司,或換到一巴掌。但套在動物身上,卻又不是這麼一回事了。似乎動物就必須要乖巧,聽話給人摸給人抱。

這是『物化動物』的一種刻板印象。

在人類的世界,我們普遍認同「身體界線」的重要性,知道不能隨便觸碰陌生人,尤其是兒童或異性,因為這關乎個人權利和尊重。

然而,換成動物,許多人卻會自然而然的忽視這條界線,認為只要是動物,就應該讓人摸、讓人抱,甚至聽從人類的指令行動。

這其實反映了動物在人類社會中的「物化」現象,我們往往把動物視為提供陪伴和娛樂的存在,而非獨立的個體。

這種物化現象可能來自:

傳統觀念的影響

在過去,動物大多被當作工具,如看門狗。或娛樂:如馬戲團動物。因此「服從」被視為理所當然,而非基於動物的意願或情緒。

社會文化對動物行為的誤解

許多人會認為動物「天生」就該親人,甚至覺得如果動物不讓摸、不乖巧,那就是「不友善」或「沒有教養」,而非尊重他們的個性和界線。

媒體與市場推波助瀾

許多電影、廣告、社群媒體上的「可愛寵物內容」,往往過度強調動物的服從性和親人特質,讓人誤以為所有動物都應該這樣,忽略了每隻動物的個性、需求和感受。

這樣的觀念帶來的問題:

對動物的壓力與傷害

有些動物天生較膽小或不喜歡被陌生人觸碰,但在人類社會的期待下,他們可能被強迫接受撫摸,甚至導致焦慮或攻擊行為。

影響人與動物的真正關係

當我們只想著「這隻動物應該讓我摸」,而不去觀察他的情緒和需求,其實是一種單方面的【支配】關係,而不是尊重與平等的陪伴關係。

不良的教育與模仿

當孩子從小看到大人隨意去摸、抱動物,甚至忽視動物的抗拒,可能會潛移默化學到錯誤的行為模式。將來對待動物,甚至對待人時,也容易忽略對方的界線。

最後,給自己一個溫柔的提醒。

當我們努力提升動物權利與福利,將他們稱為家人、伴侶動物時,或許更該回頭思考,我們對動物的觀念,是否也該與時俱進?

學習尊重,理解的動物行為,而不是只依賴自己的感受去與動物相處。當我們願意以理解取代偏見,以同理取代控制,那麼,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,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才能真正走向和諧。


贊助小米遊記

不需費用、不管距離、不限人數的《獨一無二的家人》校園巡迴生命教育,是我們到全台、外島的校園,與學生進行的活動。讓無數孩子學會尊重動物感受、何謂飼主責任,放下衝動飼養的念頭。你可以幫助我們持續下去。





相關



你可以額外搜尋站外相關,使用Google搜尋自動產生,可尋找『不該被忽略的身體界線:動物也需要尊重。』相關資料或圖片。




作者

檔案

米爸
米爸Travel of Rice 小米遊記
我是《Travel of Rice 小米遊記》的作者,大家都叫我米爸。
從年輕時期便投入網路應用與數位創新的領域,專長於大型社群機制設計與平台架構。曾以自建的原型系統,獲得資策會第1屆 IDEAS Show 評審獎第一名,並代表台灣登上國際舞台,勇奪 2008 DEMO CHINA「Demo God China」的優勝肯定。

2014 年,我發起了「FURKID 計畫」一個以寵物為主體的網路社交平台。這個計畫其中一部分,希望透過科技與機制,推動生命教育、奠定飼主責任的基礎,真正從源頭降低台灣的寵物棄養率,並帶動「寵物友善環境」的長遠發展。

對我而言,「寵物友善」不是給飼主方便,而是讓動物能真正安心自在;「生命教育」也不只是短暫的感動或摸摸動物,而是讓孩子理解、尊重,並在心中種下責任的種子。這是教育,也是制度,更是未來社會的文化基石。

這一路上,我最重要的女兒 小米,一直與我同行。她陪我上山下海,走進校園,陪伴成千上萬的孩子,成為世界上到過最多學校、教過最多學生的狗老師,期間還獲得了2021親子天下的教育創新100。她不只是我的家人,更是這份信念最堅定的夥伴。

我始終相信:
沒有責任的動保,什麼都保護不了。
而當責任落實了,友善的環境與動物福利,自然會誕生。

小米遊記大事記要

評論

你還可以加入本平台相關社群和網友們互動

FB社團Line社群

Leave a Reply